![](http://videocrawler.ws.126.net/special/mooc/course/cover/1464127165.jpg?imageView&quality=90&thumbnail=760y570)
传播理论前沿
本课程共2集 翻译完 欢迎学习
课程介绍:本门课程旨在帮助具有一定传播学基础的同学们学习传播学及其相邻学科如哲学、社会心理学的各种理论,通过知识点的梳理与延伸,一方面帮助同学们夯实本学科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培养同学们对于理论的思辨与批判能力,启发同学们在理论与丰富的传播实践之间展开对话与联想。本门课程的课程名定为“传播理论前沿”而非“传播学前沿”,具体在课程设计中体现为,本课不再拘泥于建制化传播学科已经固化的知识体系,不再仅仅讲解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左右在美国兴起的大众传播学,而是将课程重点放在打破学科边界的“传播理论前沿”,力求解构传播学既有知识体系,探索传播研究正在成型、汇流的各种思潮,以激发同学们形成关于传播学的想象力,并埋下一颗传播学本土化的种子。具体而言,本门课程将围绕以下几个专题展开讲解:导论、第二个芝加哥学派、西方马克思主义、后马克思主义、媒介环境学及媒介化理论、媒介技术哲学以及传播学本土化。
课程列表
【第1集】第一单元:讲在本课之前(上) 译
【第2集】第一单元:讲在本课之前(下) 译
【第3集】第二单元:传播学及其意识形态(上) 译
【第4集】第二单元:传播学及其意识形态(下) 译
【第5集】第三单元:前沿与传统的对话(上) 译
【第6集】第三单元:前沿与传统的对话(下) 译
【第7集】第一单元:社会学芝加哥学派(上) 译
【第8集】第一单元:社会学芝加哥学派(下) 译
【第9集】第二单元:第二个芝加哥学派(上) 译
【第10集】第二单元:第二个芝加哥学派(下) 译
【第11集】第三单元:戈夫曼:框架与角色扮演(上) 译
【第12集】第三单元:戈夫曼:框架与角色扮演(下) 译
【第13集】第四单元:社会科学“人的转向”(上) 译
【第14集】第四单元:社会科学“人的转向”(下) 译
【第15集】第一单元: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脉络(上) 译
【第16集】第一单元: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脉络(下) 译
【第17集】第二单元:法兰克福学派及其传播思想 译
【第18集】第三单元: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上) 译
【第19集】第三单元: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下) 译
【第20集】第四单元:霍尔与早期文化研究(上) 译
【第21集】第四单元:霍尔与早期文化研究(下) 译
【第22集】第五单元:传播政治经济学及其当代呈现(上) 译
【第23集】第五单元:传播政治经济学及其当代呈现(下) 译
【第24集】第一单元:后结构主义与空间转向(上) 译
【第25集】第一单元:后结构主义与空间转向(下) 译
【第26集】第二单元:德波与景观社会理论(上) 译
【第27集】第二单元:德波与景观社会理论(下) 译
【第28集】第三单元:鲍德里亚与消费社会理论(上) 译
【第29集】第三单元:鲍德里亚与消费社会理论(下) 译
【第30集】第四单元:空间与传播研究(上) 译
【第31集】第四单元:空间与传播研究(下) 译
【第32集】第一单元:媒介环境学的历史与结构(上) 译
【第33集】第一单元:媒介环境学的历史与结构(下) 译
【第34集】第二单元:媒介环境学的思想资源(上) 译
【第35集】第二单元:媒介环境学的思想资源(下) 译
【第36集】第三单元:麦克卢汉与经典媒介环境学(上) 译
【第37集】第三单元:麦克卢汉与经典媒介环境学(下) 译
【第38集】第四单元:媒介化社会理论的兴起(上) 译
【第39集】第四单元:媒介化社会理论的兴起(下) 译
【第40集】第一单元:媒介技术哲学的不同向面(上) 译
【第41集】第一单元:媒介技术哲学的不同向面(下) 译
【第42集】第二单元:海德格尔技术哲学的概念与结构(上) 译
【第43集】第二单元:海德格尔技术哲学的概念与结构(下) 译
【第44集】第三单元:海德格尔对当代技术的反思(上) 译
【第45集】第三单元:海德格尔对当代技术的反思(下) 译
【第46集】第四单元:基特勒与媒介技术哲学(上) 译
【第47集】第四单元:基特勒与媒介技术哲学(下) 译
【第48集】第一单元:传播学本土化的历程(上) 译
【第49集】第一单元:传播学本土化的历程(下) 译
【第50集】第二单元:对华夏传播研究的反思(上) 译
【第51集】第二单元:对华夏传播研究的反思(下) 译
【第52集】第三单元:隐喻:传播学本土化何以可能(上) 译
【第53集】第三单元:隐喻:传播学本土化何以可能(下) 译
查看全部课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