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公开课:人工智能哲学
本课程共17集 翻译完 欢迎学习
讲师:徐英瑾
学院介绍:复旦大学
课程介绍:本课程从人工智能科学发展的科学史概要出发,讨论了哲学思辨和人工智能研究之间的密切关系,并从人工智能的角度,重新审视了近代欧洲哲学对于“机器是否能够思维”这个问题的思辨结论。尔后,讨论了如何从当代计算机科学的角度来解读康德哲学,并从中得到一个关于类比推理的计算模型。本课程也讨论了当代美国哲学家塞尔对于“计算模型如何获得关于符号的语义知识”的忧虑,并进一步探讨了这一忧虑在计算机科学内部的表达形式:框架问题。在维特根斯坦哲学的启发下,本课程试图为框架问题的解读给出一条尝试性的路径。
课程列表
【第1集】为何人工智能科学需要哲学的参与?(上) 译
【第2集】为何人工智能科学需要哲学的参与?(中) 译
【第3集】为何人工智能科学需要哲学的参与?(下) 译
【第4集】近代欧洲哲学与人工智能(上) 译
【第5集】近代欧洲哲学与人工智能(中) 译
【第6集】近代欧洲哲学与人工智能(下) 译
【第7集】康德、类比推理和“照猫画虎”(上) 译
【第8集】康德、类比推理和“照猫画虎”(中) 译
【第9集】康德、类比推理和“照猫画虎”(下) 译
【第10集】汉字屋论证(上)(上) 译
【第11集】汉字屋论证(上)(中) 译
【第12集】汉字屋论证(上)(下) 译
【第13集】汉字屋论证(下)(上) 译
【第14集】汉字屋论证(下)(中) 译
【第15集】汉字屋论证(下)(下) 译
【第16集】维特根斯坦、“颜色不相容”、框架问题和拆弹机器人(上)(上) 译
【第17集】维特根斯坦、“颜色不相容”、框架问题和拆弹机器人(上)(中) 译
【第18集】维特根斯坦、“颜色不相容”、框架问题和拆弹机器人(上)(下) 译
【第19集】维特根斯坦、“颜色不相容”、框架问题和拆弹机器人(下)(上) 译
【第20集】维特根斯坦、“颜色不相容”、框架问题和拆弹机器人(下)(下) 译
查看全部课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