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反馈
李欣海:朱鹮,从灭绝边缘重生的奇迹
李欣海:朱鹮,从灭绝边缘重生的奇迹
朱鹮曾经分布于东亚,是常见的物种,但到1981年野外种群仅剩下了7只,存活于中国,朱鹮命运令世界极度关注。今天在中国的努力下,朱鹮数量恢复到了5000余只,已经 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极度濒危降级为濒危。朱鹮命运的改变,被称为世界奇迹,而命运转变的奇迹,并非仅仅发生在朱鹮身上。
李再贵:正确认识膳食纤维,健康中国需要善吃杂粮
李再贵:正确认识膳食纤维,健康中国需要善吃杂粮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供,杂粮的消费越来越少,糖尿病的人却越来越多。杂粮富含的膳食纤维是人们身体健康和影响血糖的关键因素之一,他十五年攻关杂粮加工新技术,从根本上解决了杂粮的氧化哈败和口感问题。他说杂粮会越来越好吃,健康中国需要多吃杂粮!
储成才:找回丢失的基因,开启新的绿色革命
储成才:找回丢失的基因,开启新的绿色革命
60年来,我国化肥用量增加100倍,但粮食产量只增加4.13倍。在“少投入,多产出,保护环境”的新的绿色革命理念下,他带领团队通过找回水稻氮高效基因,培育出减肥增效的绿色超级稻品种,破解了只有增化肥才能保高产的科学难题。
魏勇:穿越时空遇见火星
魏勇:穿越时空遇见火星
蓝色地球,红色火星,孪生又殊途。遇见火星,时空阻隔穿越,方知何为地球。深空探测看当代,行星科学靠未来。
任思鸿:艺术置唤灵魂空间,一个人和一个时代的当代
任思鸿:艺术置唤灵魂空间,一个人和一个时代的当代
他用亲身的艺术人生:青春无畏的热情、而立不惑的张狂、天命之年的挣扎,诠释如何一步步用艺术置唤出自己的灵魂空间,他认为艺术是灵魂的通道,艺术需要灵魂的置唤,艺术是服务自己灵魂的真善美。
王飞:以能补水,旱区盐碱地有了新出路
王飞:以能补水,旱区盐碱地有了新出路
我国有15亿亩盐碱地,大多位于干旱缺水地区,治理尤为困难。他根据旱区水土风光等资源综合配置特征,提出因地制宜,以能补水,土盐水盐双分离的可持续盐碱地治理新模式,让旱区盐碱地有了新出路。
刘凤梅:让村医成为真正的医生
刘凤梅:让村医成为真正的医生
整整十年,她培训赋能8万专业知识技能薄弱,缺乏医疗设备的乡村医生,服务成千上万的贫困乡村的患者。她呼吁关注乡村医生的成长,提升他们的医疗服务能力,改善他们的职业环境 ,让村医成为真正的医生。
王飞:以能补水,旱区盐碱地有了新出路
王飞
我国有15亿亩盐碱地,大多位于干旱缺水地区,治理尤为困难。他根据旱区水土风光等资源综合配置特征,提出因地制宜,以能补水,土盐水盐双分离的可持续盐碱地治理新模式,让旱区盐碱地有了新出路。
李再贵:正确认识膳食纤维,健康中国需要善吃杂粮
李再贵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供,杂粮的消费越来越少,糖尿病的人却越来越多。杂粮富含的膳食纤维是人们身体健康和影响血糖的关键因素之一,他十五年攻关杂粮加工新技术,从根本上解决了杂粮的氧化哈败和口感问题。他说杂粮会越来越好吃,健康中国需要多吃杂粮!
储成才:找回丢失的基因,开启新的绿色革命
储成才
60年来,我国化肥用量增加100倍,但粮食产量只增加4.13倍。在“少投入,多产出,保护环境”的新的绿色革命理念下,他带领团队通过找回水稻氮高效基因,培育出减肥增效的绿色超级稻品种,破解了只有增化肥才能保高产的科学难题。
马兆远:量子“大唠嗑”
马兆远
量子力学的发展使我们能用超越牛顿经典力学的新思想重新看待世界,他告诉我们人类星际穿越是可能的,被世人奉为圭璧的01化的大数据不能完整解释我们的世界,我们还要关注情感、思维、信任和合作这些重要的量子信息。
姜鹏:FAST——睁开“天眼”看宇宙
姜鹏
位于贵州大窝凼的“天眼”已开,这个地球最大的射电望远镜有哪些最牛科技创新?
黄伟:让航天员安全回家
黄伟
作为航天器返回的核心技术之一,降落伞是保证航天器安全着陆和航天员生命安全的重要方式。面对国外高昂的转让费和技术壁垒,中国航天人自主创新、攻克难关,成为了继美国、俄罗斯后第三个独立自主掌握航天器返回技术的国家。
文仲慧:大数据下的隐私攻防战
文仲慧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互联网大数据时代,有无数双眼睛在窥探着最私密的个人信息。我们生活的每一天都像是一部活生生的谍战剧,我在明、敌在暗,数不清的数据陷阱环绕在周围。如何能躲过“暗算”?国家信息安全领域的顶级专家将给我们传授制胜法宝。
朱慧珑:集成电路,中国人可以
朱慧珑
集成电路,一个略显沉重的话题。自给率不到10%,2014年进口量超过2500亿美元,远超石油成为第一大进口商品。“千人计划”专家、中科院集成电路先导工艺研发中信首席科学家告诉你,要与欧美决胜未来,必须实现专利布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制衡。工程科学家,就是要完成工程创新这最后一公里。
宋延林:改变未来的纳米印刷
宋延林
宋延林教授为我们揭秘了自然界中鲜为人知的纳米现象,纳米技术能改变我们什么?高灵敏度的生物芯片,可穿戴的智能服装,无污染的纳米印刷……凭借这些纳米技术我们的未来会完全变样。
魏飞:架起通往太空的天梯
魏飞
2013年魏飞教授带领团队制备出世界上最长的碳纳米管。神奇的高性能的碳纳米管,使人类有可能架起一座座通向太空的天梯。
杨进刚:现代医学挽救不了迷失的心
杨进刚
十个冠心病初次发作,就有一个猝死,四个心梗;股市无论上涨还是下跌100点,冠心病的死亡率均增加5%......我们该如何挽救失去的心。
魏文胜:编辑生命密码
魏文胜
基因编辑技术使得对单一基因进行修饰的遗传手段得到迅速发展。魏教授开发的高通量基因筛选技术,不仅能够帮助人们研究与病菌侵染相关的宿主蛋白及通路,还可以惠及众多生物医学相关领域。
戴建武:人类能活120岁的预言
戴建武
为我们展示了智能胶原蛋白生物材料和干细胞结合,引导组织再生,达到人类器官再生和修复的神奇功能。戴博士认为人类健康地活到120岁是不远的事实。
黄晓军:人人有供体,白血病不再是绝症
黄晓军
骨髓库再大,找到合适供体的概率仍太小,白血病因此令人生畏。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主任黄晓军用10年实践证明,单倍体移植能行!父母兄弟、叔舅姨姑,都可以是供体,“北京方案”赢得世界尊重。“常识是一个时代对某些问题的偏见,而创新就是挑战常识的过程。”正是秉持这个信念,黄晓军带领团队解决了全球未曾解决的医学难题!
白凡:一管血给癌症治疗带来的希望
白凡
用一管血液实现癌症的精准检测,使癌症的精准治疗成为可能。
许执恒:大脑疾病背后的秘密
许执恒
胚胎时期大脑发育异常导致的新生儿智力缺陷、小颅畸形和自闭症等疾病一直是困扰科学界的重大问题,哪些基因突变与这些疾病相关?他和他的同事们在全世界首次证实寨卡病毒感染直接导致小颅畸形。他预言:找出大脑发育异常相关基因并进行提前干预,人类将能预防,甚至战胜这些疾病。
安沂华:神经干细胞移植的新突破
安沂华
在中国脑瘫、脑外伤、脊椎损伤、中风都是高发病,神经干细胞移植是患者重新站起来的新希望。
张文宏:人类如何抵抗传染病入侵
张文宏
如何认识病毒、预防感染、防范未知的健康风险?香港、上海、北京流感病毒,SARS、HIV、H7N9、寨卡病毒等微生物,见与不见,就在那里。
张锐:移动医疗的变革与传承
张锐
中国的医疗系统“生病”了。如何解决这个系统性的问题,用传统的方式?还是……一群有志之士正在尝试用互联网的思维来破解这个难题。他们试图打破各个环节的壁垒,将所有医疗资源尽量合理地进行分配。作为一个先行者,且看张锐是怎么勾勒移动医疗未来的美好蓝图。
刘破资:诊断抑郁症的痛点
刘破资
你最近是否情绪低落?时常感到无助和无望;思维变得迟缓,记忆力衰退,感觉“脑子好象是生了锈的机器”?也许,你已经中了“抑郁”的招儿了。他用了8年的时间,针对抑郁症进行了精确的诊断和分类,帮助了数以千计的患者成功击败病魔,彻底走出了“抑郁”的阴影。
刘新宇:故事伴我们一路成长
刘新宇
号召社会各界人士、汇集多方公益资源,将录入社会各界人士讲的故事的MP3送到留守孩子们手中,让故事伴随着这些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上学、成长,用好故事温暖孩子心灵。
陈耀:一位科学教师的2049计划
陈耀
他是一个允许学生在他车里养蟑螂的小学科学老师,他创办的少年科学院从9个孩子到10000个孩子,他有个2049计划,希望培养出中国的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
康瑜:用诗歌让大山的孩子看到光
康瑜
“天上的人儿在点火,地上的人儿在许愿”、“我愿和你自由地好着,像风和风,云和云” ,这是大山里的孩子写的诗。
李娟:让坚守的红烛更有意义
李娟
十年的努力,红烛帮助近1000多位贫困乡村的代课老师成为公办教师。公益项目惠及15个省,91个贫困区县、1200多所村小、5000多名教师、1400多所村小、近10万学生。我们永远不要忘记那些还在坚守在贫困乡村的教师们,让红烛精神永续。
汤敏:错过慕课就输掉未来
汤敏
多年专注中国教育改革,面对即将到来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他极力推广互联网教育,呼吁用慕课革命来打赢未来教育战争。
钱致榕:致今天的教育
钱致榕
当我们从早教到研究生教育都出了问题,那今天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才能让孩子更好地面对未来。
聂巧乐:孕期是家庭教育的最佳时期
聂巧乐
孕期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培养天才孩子,而是孕妈自我提升的过程 ,爸爸的育儿参与,一定要从孕期开始 ,孕期是家庭教育的最佳时期
朱利锋:一场关于人格的教育
朱利锋
他带着孩子们一起拒绝施舍,他因地制宜地设计课程,帮助孩子们树立自信。他通过教育重塑人格,让孩子们找回自己的快乐与尊严,改变着他们的家庭与乡村。
钱致榕:莫把孩子当盆栽
钱致榕
当我们从早教到研究生教育都出了问题,那今天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才能让孩子更好地面对未来。
张慧:其实你不会给孩子打电话
张慧
有多少孩子在等待着父母的电话?有多少父母“会”给孩子打电话?你“会”给你的孩子打电话吗?
魏勇:穿越时空遇见火星
魏勇
蓝色地球,红色火星,孪生又殊途。遇见火星,时空阻隔穿越,方知何为地球。深空探测看当代,行星科学靠未来。
赵永恒:逃离黑洞的星星
赵永恒
他和他的团队建设了目前世界上口径最大的、光谱获取率最高的天文望远镜LAMOST,通过这个望远镜的巡天,天文学家们在银河系中发现了一颗运行速度极快的星星,正在摆脱黑洞的束缚逃离银河系。
郑永春:从仰望星空到太空移民
郑永春
从月球到火星,到未知宇宙,人类一次次进行外太空探索。我们该用怎样的宇宙观来迎接未来?哪里会是我们的下一个家园?
魏飞:架起通往太空的天梯
魏飞
2013年魏飞教授带领团队制备出世界上最长的碳纳米管。神奇的高性能的碳纳米管,使人类有可能架起一座座通向太空的天梯。
刘红:月球生活105天
刘红
人永远都要探索未知世界,小到微观世界,大到整个宇宙。她为大家“打开”神秘的“月宫一号”大门,“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105天的成功实验,让大家看到了人类在月球长期生活的可能!
邓中亮:比GPS更牛的定位导航
邓中亮
邓教授主持研发基于移动通信网络的室内外高精度定位实验系统,实现了导航与移动通信的融合,它使中国室外以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为基础、室内以移动通信网为基础的“羲和”系统实现了室内外协同实时精密定位,定位导航精度一举超过GPS。
姜鹏:FAST——睁开“天眼”看宇宙
姜鹏
位于贵州大窝凼的“天眼”已开,这个地球最大的射电望远镜有哪些最牛科技创新?
苏萌:探索宇宙的起源,读解全新的宇宙
苏萌
他通过宇宙起源与演化,高能天体物理学,黑洞与引力波,暗物质与暗能量等的研究,带我们认识全新的宇宙。
王松:中国发现改变世界恒星演化理论的黑洞
王松
2019年11月28日,国家天文台公布:中国LAMOST望远镜发现了一颗70倍太阳质量的恒星级黑洞,突破了世界现有恒星演化理论的预言, “光谱之王”和“黑洞之王”的故事还在继续。
赵永恒:黑洞的星星
赵永恒
他和他的团队建设了目前世界上口径最大的、光谱获取率最高的天文望远镜LAMOST,通过这个望远镜的巡天,天文学家们在银河系中发现了一颗运行速度极快的星星,正在摆脱黑洞的束缚逃离银河系。
李欣海:朱鹮,从灭绝边缘重生的奇迹
李欣海
朱鹮曾经分布于东亚,是常见的物种,但到1981年野外种群仅剩下了7只,存活于中国,朱鹮命运令世界极度关注。今天在中国的努力下,朱鹮数量恢复到了5000余只,已经 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极度濒危降级为濒危。朱鹮命运的改变,被称为世界奇迹,而命运转变的奇迹,并非仅仅发生在朱鹮身上。
周芳:我和水下中国的对话
周芳
看到它!爱上它!理解它!呈现它!三年的磨砺,她拍摄了世界第一部水下视角看中国的纪录片《水下中国》。
解焱:保护地友好,为梦想而战
解焱
在长期的东北虎保护的实践中,她深知自然保护地管理和运作的艰难。2012年,她牵头建立了保护地友好体系,致力于推动保护地友好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以此缓解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矛盾。
王鹏:雪豹不再是传说
王鹏
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无人区里,除了那些濒危的野生物种之外,还有一群“追逐”雪豹的人,他们克服孤独和恐惧,忍受着跑了136万公顷一无所获的失望,只为了拍中国最好的生态环境纪录片,一次次挑战着生命的极限。
葛玉修:不做“侵略者”的生态摄影师
葛玉修
狼口余生的青海湖王、中华对角羚之父,用20年的生态摄影故事,讲述生命的尊严。
余家华:猎人无枪
余家华
每年八次巡山,每次7-15天,每天3500米海拔以上行走15-20公里,这个七旬老人坚持了20年。从围捕动物的持枪猎人变成大山生灵的守护者, 余家华,猎人无枪。
周芳:追鲨鱼的女孩
周芳
她追逐着世界各地的鲨鱼,用与鲨鱼零距离的接触讲述着鲨鱼的故事。鲨鱼真的“嗜血”吗?
蒋忆:因为江豚的“微笑”
蒋忆
江豚,我要与你混迹于江湖,而不是只能在江湖上听到你的传说。
赵序茅:动物的绿水青山
赵序茅
人类对待动物的态度,如果还是无知、误解、利用和剥夺,那么生态文明就无从谈起。他说:“生态文明的尺度在于人和动物之间的距离。”
梁旭昶:与猛兽握手的人
梁旭昶
为了保护野生动物他曾经把人类当作敌人,7年的藏北高原野外实地工作让他认识到:当地百姓才是野生动物的真正保护者,而不是对手。爱心泛滥的我们该怎样去帮助当地百姓与猛兽握手言和。
任思鸿:艺术置唤灵魂空间,一个人和一个时代的当代
任思鸿
他用亲身的艺术人生:青春无畏的热情、而立不惑的张狂、天命之年的挣扎,诠释如何一步步用艺术置唤出自己的灵魂空间,他认为艺术是灵魂的通道,艺术需要灵魂的置唤,艺术是服务自己灵魂的真善美。
陈曦:音乐是与自己的对话
陈曦
他是柴可夫斯基音乐大赛上最年轻的首奖获得者,他用对音乐的理解和个人魅力征服了全球乐迷,他是唯一拉过三百年世界名琴“红宝石”的中国演奏家,“知音难求”,他说:音乐是与自己的对话。
崔峤:艺术是对生命的热爱与好奇
崔峤
她是“现代舞教母” Pina Bausch中国首演的组织者,她与德国作者电影大家文德斯和伊朗“传奇导演”阿巴斯是忘年交,她还曾在去年策划组织了威尼斯艺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多年来,积极投身中外文化交流的崔峤并没有把艺术视为高不可攀,她坚持认为,艺术就是热爱生命,并忠实于自己的好奇心。
王华祥:干掉塞尚杜尚和自己
王华祥
上世纪90年代,他创作的素描教学书籍将错就错影响着几代学习美术的年轻人,他因此也被誉为“美术界的崔健”。今天他希望艺术摆脱商业的羁绊,回归本来的面目,让传统回来、让技术回来、让美回来、让责任回来。如果这样的话,我们有信心等待艺术之花再次盛开。
赵冬梅:以真史为鉴
赵冬梅
耳熟能详的历史是真实的历史吗?追求真实的历史,探索人类的轨迹,如果不了解真实的过去,就无法知道我们究竟是谁,就无法走向未来。
秦思源:记录声音,与过去、现在、未来的对话
秦思源
老公交的关门声、小公共的揽客声、出租车的打表声……我们身边曾经最熟悉的声音,现在多已消逝,这位英国绅士用声音叩开记忆的门。
周本鸣:新思想开启中国乐种“ChuiDa Music"传承新格局
周本鸣
去标签、展视野、直接贯通,乐种与灵魂深处的情感链接。大多数人心中,为吹打乐贴上这样一些标签:婚丧嫁娶、闹闹腾腾,甚至是难登大雅之堂。这即是我们文化传承中的缺失,也是我们对这个乐种未来发展视野的欠缺。要知道,吹打乐原本代表着我们民族音乐中尊贵的、威严的、血性的、力量的一面。
方锦龙:在音乐的世界里寻找丢失的那根弦
方锦龙
“玩转”三百多种中外民族乐器的他,续上了琵琶失传千年的第五根弦,他说:不要盲目崇洋媚外,每一种乐器的旋律都有它对历史文化的诉说,每一种乐器都有它自己的生命力。和而不同,才能使音乐蓬勃发展。
赵普:你还会写字吗?
赵普
不会写字,提笔忘字,生活在网络交流和无纸化办公的环境里,键盘侠的我们,还需要学习写字吗?写字在我们生活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李素磊:未来就业,女性更有优势
李素磊
新的经济时代已经到来,这个时代属于女性和能与女性合作的男性。男人,女人,你们准备好了吗?
陆晓娅:治愈“亲情失血症”,陪伴路上找回失落的爱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治愈“亲情失血症”,是上天赐予我们每一个人的机会,通过对父母身体的照料,最自然而然的肌肤接触,用非言语的亲情联结温暖彼此,就像初升太阳的光芒,一定会一点点地漫过无边的大地。
刘凤梅:让村医成为真正的医生
刘凤梅
整整十年,她培训赋能8万专业知识技能薄弱,缺乏医疗设备的乡村医生,服务成千上万的贫困乡村的患者。她呼吁关注乡村医生的成长,提升他们的医疗服务能力,改善他们的职业环境 ,让村医成为真正的医生。
杨团:团结抗疫,2020专业志愿者的公益元年
杨团
薛乐:还有一群孩子,叫“事实孤儿”
薛乐
通过“关爱事实孤儿”的系列报道,带动社会多方力量的共同参与,最终形成2015年全国人大关于“事实孤儿”的议案,推动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2016年广东省两会上,广东省正式将“事实孤儿”纳入社会保障体系。
王行最:金融扶贫 穷人有信
王行最
你敢借钱给穷人吗?金融扶贫21年,王行最说:给穷人一个机会,建立互信的体系,涵养他们的能力,改变他们的生活。
王富青:为什么要为老年人设计游戏
王富青
孩子通过游戏了解世界,学习生活智慧;成年人在游戏的虚拟世界中放松自己、成就自己;老年人是否也需要属于他们的游戏呢?答案是肯定的。会玩乐龄游戏的老人不会“老”!
刘正琛:用爱自己的心爱别人
刘正琛
他是白血病患者,他用自己传奇式的经历,诠释了“用爱自己的心去爱别人”的理念,他建设了中国最大的民间骨髓库,为白血病患者提供骨髓配型信息,为越来越多的患者送去生命的阳光。
刘文奎:扶贫路上的新合作
刘文奎
通过近20年的乡村扶贫实践,一种新的合作社机制像种子,正在蔓延到贫困乡村的各个角落,也在乡村发展的过程中结出了甜美的果实。
简艺:何以为食?——良食大学的思考与行动
简艺
我们养活了有史以来最多的动物给自己吃,同时遇到了有史以来最多的环境问题和健康问题,我们该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良食”。
胡佳威:“羞于启齿”的儿童性教育
胡佳威
北师大出版的儿童性健康读本涉及到的父母性行为场景引起了“非常”恐慌,面对儿童性教育,我们缺乏的是知识吗?90后老司机说,羞于启齿的背后是我们的性态度。
李永庚:牧鸡肥草治沙化,风吹草低见牛羊
不务正业”二十年,“畜禽草耦合”恢复退化草地植被。他说:一味追求经济效益的代价都太沉重了,荒漠化治理一定要有行之有效的中国方案。
周伯洁:种一棵活百年的树
周伯洁
8年前,在她的努力下,甘肃通渭县成功种植了近10万亩大果沙棘生态经济林;3年前,因为她的推动,2400亩石崖茶生态经济林落户广西自治区金秀县;今年,她又借宁夏自治区固原县的1800亩枸杞生态经济林,打造出了一套生态扶贫的新模式。
朱朝东:如果蜜蜂灭亡,人类将会怎样?
朱朝东
十几年专注于野生蜂群的研究,他说全球被子植物中绝大部分是通过虫媒传粉, 其中主要的传粉昆虫就是蜜蜂。没有蜜蜂,80%以上的植物将消失,世界也将面临绝境。
扎琼巴让:有牧民的地方就要有草原
扎琼巴让
草原是牧民的家。当草原退化,沙漠侵占家园,他坚持14年,与牧民一道重建家园,让牛羊成为治理沙化的秘密武器,使牧民-牲畜-草原的生态链重归和谐。
刘波:微生物发酵床时代的养猪革命
刘波
猪肉是刚需,但饲料只有30%转化成猪肉,70%都转化成猪粪造成严重污染,看农业科学家如何解决这两难困境,让养猪=肉+饲料+肥料+零污染。
谢旗 :和天和地和民的新农业
谢旗
如何满足国内对肉类和奶类的需求的增长?他用高科技育种技术,重新认识甜高梁,最高效地利用太阳能,最大化的利用和改造盐碱地地力,构建“和天、和地、和民”的环境友好新农业。
白明:让我们一起去发现新物种
白明
据推测地球上现在有1000多万种生物与人类共存,但其中只有100多万种被正式发表。生物分类学是探索未知世界的有效工具。
杨静山: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
杨静山
他说把垃圾分类做好,不但能减少60%的垃圾量,还能创造出巨大的价值。
喻子牛:养育世界,昆虫是自然界留给人类的最后一块蛋糕
喻子牛
有一种昆虫,它在废弃物中能歼灭人畜病原菌、降解抗生素并阻断“超级细菌”产生,它是“微型家畜”能大规模产业化,清除有机废弃物污染并变废为宝,为人类提供优质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它就在我们身边。
李光伟:把糖尿病关入牢笼
李光伟
30年的糖尿病课题研究,改变了世界的认知,让新糖友回归正常,让高危者远离糖尿病,只要六年认真干预,就能二十年轻松度日。中国方案奠定了中国糖尿病预防研究在世界的领先地位,把糖尿病关入牢笼不再是梦想。
CC讲坛(创新传播讲坛)是北京君和创新公益基金会创办的公益性讲坛。讲坛秉承“创新引领未来,传播改变世界”的宗旨,致力于搭建一个“和而不同”的演讲平台,即发现和传播来自“”不同“”领域的能够让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的新理念、新观点、新技术的平台。
讲坛每两个月举办一期,每期邀请6-8位演讲嘉宾,每位嘉宾用不多于18分钟的时间分享自己的创新故事、创新成果和前沿思想。CC讲坛用分享与传播实现鼓励社会创新,传播创新思想,弘扬创新文化,提高创新能力的使命。
登录后可发评论

评论沙发是我的~

热门评论(0)
    全部评论(0)